今天是连载第五篇,作者是轶轩,一位真正的艺术家。前情提要在此。
一张轶轩拍的照片,没有任何隐喻和寓意
杨衒之的名字并不见于正史记载,甚至姓氏是“杨”还是“阳”都存在争议。今天我们知道他,是因为一本书。
东魏永定五年,身为一个小官的杨衒之出差途经曾经北魏的都城洛阳。他曾在北魏为官,这是他自永熙之乱,时隔十几年第一次回到洛阳。曾经在孝文帝改革后拥有寺观一千三百六十七处的洛阳,在北魏末年的战乱中已经变成了一片焦土,“城郭崩毁,宫室倾覆,寺观灰烬,庙塔丘墟”。因为怕后世对于这段历史失载,于是他写下了《洛阳伽蓝记》。
其中最著名的,便是永宁寺塔。这可能是中国古代建造的最高的木塔,“合去地一千尺,去京师百里,已遥见之”。塔上挂着的风铎,在高风永夜,声音可传十余里。杨衒之曾与河南尹共同登临永宁寺塔,他的感受是“下绝云雨”。可惜这座高塔仅仅存在了十八年,便于永熙三年二月毁于火灾,“火经三月不灭,有火入地寻柱,周年犹有烟气“。
其实现在我知道了,这本书在历史上很长时间都没有怎么被重视,但也正因如此,才侥幸留存下一些像这样没有被大幅改写,没有被简化的历史记录,让我们可以窥见在那个年代的动荡变化。
不过我初次读到这篇文章,是小时候在家里的书架上发现了这本书,因为并不知道“伽蓝”是什么含义,所以抽出来看看。当时对南北朝时了解不多,我只读了序和永宁寺的部分,便把书放了回去。很快也就忘了这其中大部分的历史内容,只记得这座塔很高,在夜晚的时候,风铎的声音传得很远。可惜那个时候,我也没听过风铎是什么声,只当是校门口卖的风铃的声音。一方面这些描写在我心中成为很美的画面,另一方面也耻笑古人描述事物惯用的夸张,怎么会距离百里就能看到,风铃的声音又怎么可能会传播十里。
2023 年春节,我和汉洋、徐缓、重轻一行人在东北参观辽塔。因为私事儿我只能参与前半段行程,在大家从朝阳开往赤峰的路上,我需要掉队回家。
一开始我并未觉得会有什么遗憾,本来是这一趟已经看了不少了,另外是我是辽宁人,辽塔不少见。坐火车走高速,总能瞧见几座。锦州市的古塔公园就是借景广济寺塔,不过每次都是去古塔公园春游划船,水中倒映着美丽的辽塔,但是对我而言,它只是家庭合影中的背景,我并不真的关心它。
直到我看到旅行群里大家发来的照片,我才反应过来我错过了什么。他们在离开朝阳后的辽塔一个比一个精彩,路过的地儿一个比一个野。
“这个塔怎么这么大,这是哪啊?”我在群里问。
“辽中京大明塔,图片没拍出来,这塔比你想象的还要大。这塔 80 多米高,几乎是朝阳北塔的两倍。”汉洋回复我。
“苏辙出使辽国的时候就住这塔对面儿”他又来了一句。
我放下手机马上去看所有关于大明塔的资料。其中有一张图片让我印象深刻,应该是在距离大明塔很远的地方拍摄,画面中除了远处的群山和大明塔的身影,什么也没有。
“诶轶轩,那个就是大明塔了,不过我们要先去看周围的金代小塔和半截塔,再去看大明塔。我们从小看到大,才能感受到大明塔的震撼。上次我们顺序看反了,看到后来有点没劲。”
当 2023 年夏天,汉洋提议再次去看大明塔的时候,我毫不犹豫就报名参与了。我在车上总会睡着,汉洋叫醒我的时候,我看到了那张图片中的场景:大明塔,和背后的群山,又赶紧扫了眼手机地图,30 公里。
我们兜兜转转,先看了两个小塔,又在塔边逛了逛古城墙夯土残垣,大明塔一直都在我视线里。等到了大明塔的时候,已经是中午,塔边的集市已经散得差不多了。
尽管此时我已经从远及近很多角度都看过了这座塔,但是我还是很难形容我站在这座塔下时的感受,现在回想,我环绕这座塔,它太高了,即使仰着头,我也很难看清全部细节。它也有点太“大”了,边端详边环绕,花了很长时间,在某个角度,会一个人也看不见,再过一会儿看见一个人在远处和我用同样的姿势在看这座塔。另外,平时我脖子总是很酸,但环绕塔一圈以后,颈椎很轻松。
看完塔我们到一旁公路边去吃午饭,等饭的时候我去旁边的超市买烟,顺便在超市门口抽了一根儿。超市门口的公路上来往的大车很多,大明塔的身影在大车穿梭的间隙中闪现。这时候旁边办婚宴的村民开始放鞭,我赶紧躲了躲,再猛吸两口烟。走到在饭店门口的当口,鞭炮放完,我又回头瞅了眼,这时候突然公路上一辆车也没有,可以听到风声,和微弱但非常清晰的风铎声。
吃饭的时候,汉洋和我说,这边的集市每个月固定的日子都会有,持续了快上千年了,几乎没有中断过。
看来风铎的声音,不光能传十里,还能传上千年。不过声音和校门口卖的风铃,可一点都不一样。
当 2024 年夏天汉洋说到要开始做 Funes 这个项目,看到他们在美国扫描的模型的时候,我又想起了永宁寺塔。再次打开《洛阳伽蓝记》,这次我发现了小时候忽略掉的一段文字:“其年(永熙三年)五月中,有人从东莱郡来,曰‘见浮屠于海中,光明照耀,俨然如新,海上之民,咸皆见之。俄尔雾起,浮屠遂隐。’”
那些云端永存的点云数据,是否会在某个数字永夜,为未来文明传递另一种形态的风铎的声音?就像海上渔民仍看见雾中浮现的光明浮屠——所有消逝的事物都在时空中留下了全息投影,等待某个共振频率将其唤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