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过去的 10 年中,风险投资人(VC)拥有了近乎完美的实验室条件来创造大量财富并使世界变得更美好。然而,他们最引以为傲的成就之一是吸引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巨额资金然后:
1)追逐零劳动力成本和垄断某个行业并且以尽可能高的价格收费(人工智能和零工经济)
2)创建基础设施用于投机数字资产,用于把我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东西货币化(加密货币和元宇宙)
3)军事化公共空间或帮助支持警察和军事行动
写这段话的人叫 Edward Ongweso Jr,一位住在纽约的科技作家。在硅谷银行的事件后,他写了一篇文章《风投在硅谷银行上掀起的惊人愤怒》。
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其实就是他的第一段话:
如果硅谷的技术创新像风投所坚称的那样重要,过去几天的事件表明他/她们并没有对其负责。硅谷银行的崩溃可能是一系列不良事件造成的风暴。但它也象征着创业生态和风投产业太不稳定、太冒险、而且过于脱离现实,社会不能放任这个系统掌管像技术发展这样重要的事情。
Edward 心中目前美国常见的「科幻项目」风格是:给我数百亿美元和 1200 亿美元的估值,总有一天,以某种方式,我将用低于最低工资的零工或不支付工资的机器人取代每个司机,并收取高额乘车费用,增加污染与交通拥堵。
而随着硅谷银行出现问题,风投的另一面开始显现:大量的投资人在推特要求政府提供保护、或者宣传这个行业是多么有利于这个国家,它不能完了。
在 Edward 看来,在那几天里的各种推特具有启示性,让人一窥风投在追求他们想要的东西时有多么鲁莽——只要不对他们造成任何风险。VC 自称是通过承担高风险来发现价值的投资者——他们向缺乏传统融资渠道或信用,但有伟大想法并承诺改变世界(并在此过程中赚取一些钱)的企业提供资金。Edward 说按照风投的理解,VC 既然做了这么麻烦的事情,他们应该享有联邦政府提供白手套服务的权利——不是中文语境里的白手套,而是说那种最高级的服务水平。在他的语境下,意思是让联邦政府兜底。
Edward 认为这是不可接受的。风投不能一方面激进的挣钱另一方面对它所造成的破坏熟视无睹。而且他认为我们更是应该讨论一下,风投到底有没有自己说的那么重要。
无独有偶,另一篇文章也在说这件事:《风投的困境》。作者 Molly White 可能更有名一些,那个 Web3 is Going Just Great 就是她主持的(前两天我推荐过一次)。
在文章里她写道:
我们正在走向一个拐点:人们开始意识到尽管风投每年投入数百亿美元追求「创新」,但世界并没有因此变好多少。尽管无限的在谈论创新,可风投只针对非常特定类型的创新:那些有望为投资者带来巨大回报,并具有相对较低的风险,而不考虑业务本身是否具有很大前景或提供任何社会效益。
Edward 和 Molly 都不是个例。关于对 VC 的批评在美国并不少见。有个特别逗的推特号 VCs Congratulating Themselves 就每天在开 VC 的玩笑(这里甚至能看到中国创业者们的老朋友)。
从我的角度来说,这些批评有道理但视角太激进了。VC 和创业生态的重要性不能通过一两次事件来抹消,毕竟他们和我写文章用的 Substack 不也是这个生态的一员吗?只看好的是有问题的,只讽刺坏的也不太对。
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,是希望能提醒大家中美两国奇妙相似性:当然我们天天吵着脱钩,但我们在某些方面非常像对方。比如就说聊 VC 这个事儿。毕竟微信公号上也有不少号在对这个行业进行戏谑,比如《DD不扯蛋》《数星星的星哥》啥的,我也都挺爱看的。可以打赌,读到这两篇文章的中国人很容易懂,但是东亚其他国家或者欧洲的朋友就不一定理解起来这么快了。
具体到关于 VC 的讨论,这可以单独花一个月好好写一篇了。不是我这一篇每日 newsletter 可以承载的话题。不过我倒是回想起了 Lawrence Li 在 2015 年的一篇书评《历史是实用主义的解毒剂》。
里面有这么一段:
Dot-com 泡沫破灭的负面后果之一是创新的减速,因为投资人开始寻找短期低风险的项目。虽然硅谷如今正经历新的高速发展时期,也有不少好点子,但大家要的都只不过是一些能够快速发布的 app,因为投资人想要在十八个月内拿钱退出。困难的、重要的技术发展(例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)所需要的那种「有耐心的钱」已经无处可寻。
Andersen 也有类似的观点:
数字革命的第二章已经开始,这一章的内容全是广告、「随时随地」、小打小闹的 app 和越大越好的规模。
慨叹今不如昔并不符合如今的时代精神。技术官僚掌权的时代,一切都要乐观、积极、正面,因为一切都可以测量。理想和情怀在今天的名字叫 pragmaticism,大胆而不切实际的狂想连被人嘲笑的机会都不会有。这或许令人沮丧,但并不致于绝望,因为历史是实用主义最好的解毒剂。尽管 Ivan Sutherland, Doug Engelbart, Ted Nelson, Alan Kay, 以及 Doug Menuez 在《Fearless Genius》记录的人物年代久远,但只要稍微接近一下历史,我们就能找回如今被大企业毁掉的「创新」一词原本包含的锋利与激进。
这篇书评我每年都会拿出来重新读一遍。
今天读到的有趣推特:
一张配图用于封面:
黄昏的粮仓,人类拍摄(我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