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实有点标题党了,干啥没代价呢?但一时没想到更合适的词,就这么用吧。
前天重轻、我、Geelish 还有可达、丰泽等人新合作的一档视频播客上线了。叫《蜉蝣天地》。YouTube、Bilibili 可以看视频版,小宇宙、Apple Podcast 和官网可以听音频版。发了第 0 期,聊了聊为什么我们要做这档节目。就不多说了,都在节目里。
自然,新开坑就会有朋友问我,为什么能有精力做一档新的节目?最直接的原因很简单,就是我们团队内容生产能力过剩。上周我们在三峡周边建模,早八点出去拍一天,晚上十点还能录节目,一连三天,一点不累。这没啥好谦虚的,就是这方面有天赋加花了很多时间去练习。我对此非常感恩,有这样的团队不可能不想做更多创造性工作。
但对个人而言,我非常清楚这种能力背后的代价:我从小到大几乎没享受过任何大众娱乐消费。这完全没有任何所谓的感觉自己特立独行还是啥的,单纯就是因为各种原因组合在一起导致我的人生少了一块,还挺重要的一块。
我到现在没读过任何一本武侠小说,不论是金庸先生还是古龙先生的,都没有;几乎没看完整看过任何一个电视上播出过的电视剧,可能就刘老根和马大帅看过;没怎么听过(太多)歌,以至于重轻到今天还会感叹说「你他妈怎么连 XX 都不知道?」网剧看过漫长的季节,其他好像也没啥了?也从来没看过综艺。
再强调一下,这完全不是在炫耀自己和别人多么与众不同。相反,如果你仔细想想,这对小孩来说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。这意味着一个小朋友没办法参与到和同学的交流里去。我印象特别深,小时候有一段大家都在看《风云》,每天都在聊剧情,我一点也插不进去嘴。或者大家都在谈论自己在听的歌,我也不知道他们听的是啥。
成年人的与众不同或许还能为人称道,小孩的不合群则完完全全只有害处。小孩是不能和别的小孩不一样的,因为大家会欺负你。为了能融入大家,我练就了福泽(贻害)至今的技能:假装自己了解一件事。我可以快速从别人的三言两语里弄清楚他们在谈论的是什么,并且假装自己知道。假装得足够就有时候就真知道了,更失去了对谈论对象的兴趣。
那时候主要喜欢看动漫,有几年几乎所有新番我都看。不过彼时二次元也确实不火,身边能聊的人不多;另外喜欢打游戏,可只喜欢玩单机。要是喜欢网游还好点,奈何我一直没找到人一起打网游。
我童年能正常成长,最幸运的地方可能是一直有几个特别好的朋友伴随着我。他们也各自有各自的不正常,不正常组合不正常就还挺正常。
这几年变本加厉,动漫基本上戒了;游戏不想戒也戒了——因为自从创业后,我特别害怕需要连着沉浸几个小时但却无关生产的事儿。连带着电影院也不去了,我一想到自己要在一个空间里无法看手机俩小时就害怕。
相反,我越对娱乐感到紧张,就越对创作感到放松。不是我时间多,而是在一些事情上我没有付出任何时间。不是有什么时间统计软件吗?可以试试看,自己每天都花时间在哪。我敢说哪怕咱每天只有 30 分钟的时间用于创作点啥,一个月后都会有些成果。有人能用碎片时间学习,我就擅长用一切时间创作(更何况工作一大半都和创作有关)。有时候我洗澡洗一半想到点啥都会先出来记下来再回去洗。最极致的是丰泽,他能用 120 秒等红灯写作——当然这个比较危险,不推荐大家效仿。
有朋友可能会问创作需要输入,没点娱乐活动输入怎么来的?一是我工作本身就偏向输入型,能从中学到特别多;第二是看书,基本上好奇的事情肯定都有人写过。
所以对娱乐的牺牲其实是为创作付的代价,或者说创作就是有价格的,只是每个人付的钱不一样。我付的钱就是娱乐;丰泽付的钱是他精力不太旺盛,只能有限分配;重轻付的钱在这期节目里说过了;可达付的钱是让自己不睡觉......
你总要付出点什么。
小宇宙直接关注➕
曾经...每每听到汉洋在节目里说有人说他挖坑不填,我就想为他辩护...今天我默默数了一下我还记得的节目名字,不说话了